第三百九十五章 尘埃落定-《经济大清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康熙初年,土地还没有清末那么金贵,通常都在五六两银子上下,而且因为人口较少,各地都有许多荒地,只要愿意出钱,很容易便能买到大量土地。

    只是因为佃户少,地主们劳力不足,也不会去购置土地,所以这一时期土地交易极不活跃。

    良乡这地方是出了名的穷县,土地出产少得可怜,百姓们将田产换成银子,换成临近富县的土地,虽然土地少了,但田产反而会增加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是,今年春天,降雨极少,可以想见难免又是个荒年,但凡有点脑子的都会知道怎么在田产和银子间做决断。

    交割处,一个范家伙计坐在坐在桌前,不断校对这地契和田册记载。另一个伙计则拿出银刀和秤将银锭切成小块的碎银子。

    范家的银子都带着一股土腥气,这是常年埋在地下导致的,不过卖地的百姓们并不在意这些。

    范毓奇随手拿起一张地契在阳光下看,这张地契已经有了年头,纸张都已经发黄,边角都有些破损,不过上面明确写明了土地的方位和田亩大小,注明了地主的名字还有手印,最后要有县衙的官印。

    范毓奇伸出手,在官印上仔细摸索,鲜红凝实,而且没有掉色,不是刚盖不久的。

    他又轻揉了那张地契,纸张没什么声响,不是做旧纸。

    他做了几十年田地买卖,这张确实是如假包换的地契。

    将地契放回去,范毓奇又跟上一个买完地的农户,那老农约莫在四十左右,只是干农活的容易显老,看样子有花甲年纪,见范毓奇过来还有些害怕,将碎银子赶紧塞进腰带里。

    范毓奇用直隶口音道:“老哥,这地好好的为啥要卖呢?”

    老农听了这话颇为伤感:“好好的,谁愿意卖地啊,都是没法子,老天爷不给活路啊。”

    范毓奇领着那老农到茶摊边上,将范清洪那碗一口没喝的粗茶递给他,老农排了许久的队,早就渴的受不了了,端起碗,光光几口,就把凉茶喝了个干净。

    范毓奇本身年纪也在五十上上,加上打扮的朴素,又是直隶口音,老农便道:“老弟,你别看这田挨着浑河,但用不上浑河水的,与其走那么一两里路到河边,还不如去打井水……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