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二十七章 视察初见-《随身带个侏罗纪》
第(1/3)页
“哐哐呛,哐哐呛……”
三岔乡牵牛花养牛基地的门前大路一路向西,舞龙舞狮的队伍又开始行动了。看热闹的也是人山人海,不时还有人传来声声叫好声。
这两年别的地方随着打工的人出去的太多,许多以前在农村乡镇流行的东西都没人折腾了。就比如舞龙舞狮这些,逐渐的都快从街头巷尾消失了。
消失的原因也都清楚,总之时代在发展,发展过程中,肯定有些东西会逐渐失去——那句话怎么说的,想要得到某些东西,就必须失去某些东西。
还好在三岔河乡,目前还保留着这些传统节目。
因为出去打工的人少,而且出去打工的除了混的特别好的,回来一打听家里比自己挣得钱都多,也牛不起来。
刚开始打工时候的情况其实大家都清楚,出去一个月大几百千把块就是好的,在外边省吃俭用就为了回家过来能多带回来点,腰杆直一点。
有些年轻人回来了出门就打车,一开口大城市如何如何,牛的不行。实际上他在那里就是个工厂螺丝钉,一个月能有一个周末出去溜达一圈就不错了,就那还是坐着公交车都不敢下车,啥都不敢买,回来弄一身假冒名牌,还吹的好像自己在那里过的是什么富贵生活一样……
三岔河乡的经济好了,人们的收入除了养牛,还有蔬菜大棚,养蚯蚓种蘑菇等等。原本最差最偏远的像黄土岗堆子洼那地方,就是田大富他们那,现在也成了好地方——因为这里田地多。
贫瘠的田地,现在倒是成了宝,种了牧草养牛,还能卖草给养牛场。而且地方大,不怕浪费,养蚯蚓也行。这里地形不好,都是坡地,平整的地方田地不多,所以连大棚都不弄,直接挖坑养蚯蚓,天冷了给上面盖稻草……
粗放型的养殖肯定不如精细化的,但是架不住投资成本小,收入算下来也不少——其实就没什么投资,乡里人力气不值钱,挖个坑而已。不管怎么说,这都比种地强,而且报备了退耕还草之后,土地种了草就不用交公粮,收入全是自己的。
当年那个跟着燕飞去买牛不敢说话的田大富,现在作为黄土洼年轻的村支书,带领全村人种草养蚯蚓,小村子红红火火的。而且现在看形势还要越来越红火下去,自然全村上下齐心协力跟着新支书,一起奔赴幸福生活。
原本最穷的村子都能有盼头,整个乡里的情况可见一斑。
生活好了,那么原本的这些东西丢不丢?能不丢就不丢呗!
不但这些传统没丢,反而有更多人愿意弄这些——在家总归是比外边打工的空闲时间多不是?闲着不弄点事儿,都天天吃饱等饿吗?
而且弄这也有个好处,时不时的能上个电视。总有些没新闻素材的记者在节日的时候跑到村里,然后采访一下村民弄出个民俗节目出来,于是村里连豁牙老太太也能捞到个上电视的机会,美不美?
虽然就是个县电视台,偶尔才能在市台上露个脸,但是对于农村人来说,上电视啊,那还不美滋滋的,上一次都够吹几年牛。
然后,这所有的一切,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呢?
省环保厅的于副厅长坐在车里,刚过了养牛场西边岗上的村子,就皱起了眉头:“他们乡里这么搞?这不是劳民伤财吗?要是咱们环保下乡都这样的话,那还不如不下乡了……”
不怪连领导都看不下去了,这里地势高,下边是一个大坡。从这里就可以看见,一路上这舞狮舞龙的不断,还有些看热闹的在路两边夹道欢迎他们,不知情的说一句劳民伤财都是轻的,没说他们搞形式主义糊弄人就不错了。
陪同的一位万城市局里的人赶紧解释:“于厅长,三岔河乡它就是这个样。他们这里外出打工的人少,都是以养牛为主,利用农闲时间发展相关的产业。”
“生活富裕了,平时这精神文化生活,比别的地方丰富得多。这两年三岔河乡过元宵节的时候,满大街舞龙舞狮的比县里都热闹,就像现在这样。现在已经开始有外地人特意跑过来看热闹了……”
“哦?”于厅长愕然片刻,自然而然的关注到了最后一句。“能吸引来外地游客,那确实搞的不错啊!这离要去的企业不远了吧?要不咱们下去走走?”
“还远着呢,还有三四里……”
“三四里算什么,靠边停下,咱们下去看看。”于厅长笑着说道。“对了,小刘你别跟着我,到周边问问,像他们这样来一次,场里得给多少钱。”
第(1/3)页